部门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部门概况

学报编辑部成功举办第二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5-13

5月10日,第二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共同体《出版发行研究》《传媒观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闻界《中州学刊》12家期刊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研讨会围绕“数智时代的传播新生态与当代中国”为主题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二次文献机构负责人友刊嘉宾,征文获奖者等12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我校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文灿主持,副校长欧阳松应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陈永森分别致辞。

欧阳松应副校长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精准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时代脉搏,直面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数智时代传播体系创新的现实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并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中深入开展思想交流和智慧碰撞,形成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案,为促进中国数字传播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谢宗贵院长指出,当前正值智能传播技术深刻重构传媒生态的历史转折期,在这一关键时刻举办以“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为主题的学术盛会,恰逢其时。随着人工智能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算法推荐正在重塑信息传播格局,元宇宙也在重构媒介形态的存在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术期刊发挥引领作用,更需要青年学者贡献创新智慧与学术活力。

陈永森主编认为学术研究要面向多彩多姿的现实世界,媒介要倾听时代的呼声。集合期刊学术共同体的力量,为作者、专家和期刊搭建共赢的平台,将学术眼光聚焦到数字传播领域,需要面向未来,擘画蓝图,在思想碰撞、学术激荡、文化互鉴和互融中为知识的“再生”与“变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现实性。

主旨报告由《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编戴利朝主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暨南大学本科生院执行院长刘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涂凌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牟怡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连水兴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有无之间:智能媒介的生成性》《AI会相信人吗:基于机器行为范式的思考》《程序视角下的图像阐释学反思及其知识话语重构》《新闻与技术:数字新闻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与技术系统》《当我们不再理解AI:作为媒介唤起物的“异常”》《“与有荣焉”:国际社交媒体中台湾网民的游戏“接合”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题演讲。

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闻传播学科执行主编马婧、《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王建峰、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陈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廖哲平、《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李琼、徐瑶主持。

秦红雨、陈华明、李柯、陈接峰、赵呈晨、宋美杰等81位征文获奖作者围绕“人机交互与情感伦理”“数字媒介技术与身体实践”“中国话语与国际可见性”“平台社会与数据赋能”“智能社会转型与算法伦理”“公共传播与网络治理机制”这六大主题进行学术汇报。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主编王浩斌山东师范大学期刊社总编辑张冠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曾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杨波《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张学城等32位专家对发言进行了一一点评。


闭幕式由陈永森主编主持。《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江波进行了总结发言。江波认为,第二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已经完成从研讨平台到发表平台的转变,通过两次学术研讨会构建起的学术共同体完美践行了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质量发展南京倡议》的宗旨

 

同时,“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共同体进行会旗交接,山东师范大学期刊社总编辑张冠文教授代表第三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研讨会的承办方进行汇报。

    会后,主办单位还举行了“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学术共同体工作会谈。会谈总结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经验,并对第三届“数字传播与媒介中国”研讨会进行初步规划和展望,希望不断提高学术引领力和辐射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术期刊提出的“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殷切嘱托,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尽心尽力。